饮食百科 | 2024年08月31日16:18:16 | 阅读:34 | 评论:0
欢迎晚宴将采取分餐制
鲁培新说,欢迎晚宴尽管吃的是中餐,但却是西式吃法。“国宴采取分餐制,每人一份,菜品不是同时上,而是宾客每吃完一道菜,服务人员及时换上新的菜。”
按照西餐的习惯,宾客在入座前已经摆好冷盘,落座后先上汤,再上第一道主菜(荤),之后是一道素菜,最后再上一道热菜,“最后这道菜多为鱼肉。主食多为现烤的小面包,中西合璧。”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而现代很多关于国学的 文章 都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励志国学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 励志文章 篇一:做人为学的必修课
作者:隋允康
常有人问我:“你不是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研究计算力学的教授吗?干嘛教你的学生们学《论语》呢?”我答道:“学、悟、行《论语》,可以使学生懂得做人之理,应对浮躁的学术氛围,能自律,乃至奠定人生的伦理道德基础。”
1998年,我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就一直琢磨如何将 传统 文化 精华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终于从杨叔子院士那儿获得了启示:杨老要求博士生背诵《论语》和《道德经》,才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我于是决定效仿他,不过稍微做了一点变通:把背经典改为学经典。从2003年我60周岁起,我领导的小团队每周一次对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始传统文化的研习——第一部啃的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先生根据儒家思想为主的经典汇总、梳理而成的“小学生守则”,语言浅显易懂。通过学习,学生们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机电学院办公室的老师对我讲,您指导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懂礼貌,尊重人。《弟子规》使师生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变化,我坚信找到了“身教与言教并重”的道路。接着,我又带领学生陆续学习了曾子的《大学》、子思的《中庸》。
科学研究 方法 也可以从古圣先贤那儿找到印证。在没有建立函数概念的古代,古人仅用文字描述一些深刻的哲理,实在有大智慧,如:一阶导数值等于零是函数取极值的必要条件。登山未到峰顶时,向上爬,导数大于零;越过了顶点向下走,导数小于零;而停在顶点,导数等于零。如此,难以理解的中庸之道用这种几何描述,就豁然明朗了:中庸点就是作为纵坐标的函数取极值时的横坐标值,未及此点,函数值还要增长,过了此点,函数值就要下降,故曰“过犹不及”。在实践中,“现代科学+古人论述”的模式也很受师生欢迎。
在带领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 总结 经验 ,逐渐形成了一套做法。每一次都要准备两三天:先把疑难字义弄懂,反复推敲,译成白话文。接着深入思考,提出一二十个问题,进而解答问题,加深理解,最后整理出文档。
学习经典的模式也不是按照一般课程的“师教生学”,而是“师生共参”。学生小组长安排主讲同学,由其提前准备学习体会文档,传到我的电子邮箱,我阅读修改后反馈意见;学习中,主讲同学讲了之后,大家讨论;我边放幻灯片边发言,若时间有富裕,我还讲讲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讲同学做记录,传给我定稿,然后我传给大家阅读。
虽然现在我已经退休,担任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的工作还很忙,但是每周我都要安排两节课同机电学院的研究生们一起学习《论语》。老伴说:“既然退休了,为什么还要与学生们学习?”我回答:“补补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课。”老伴说:“那就在家自学呗!”我答:“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有两个好处:对自己可以督促,不能松懈;对学生可以熏陶,影响他们。”
不过,仅我一人影响面太小了,我常想:若每位导师都能发掘中国固有的文化瑰宝,升华自己,熏陶学生,就可以改变浮躁、造假的学术生态环境,那该多好!这就是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教授最大的期望。
国学励志文章篇二:愿国学 教育 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
作者:蒋平
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工作也已完成。根据课程改革方案,以及中高考考试说明等,均显示传统文化作为考试内容已成必然。
以来,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国学,渊源厚重,蕴藉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根源。然而,现代人对 国学经典 究竟了解多少,对国学的精神究竟掌握多少,却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特别是就目前的国学教育而言,与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相比,实在是太不般配了。
曾看到过两则关于国学教育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一位台湾学者曾用台湾高中国学部分试题考了考两位来自大陆中文专业的博士,结果让人吃惊,两人都没考及格。一位国内学生游学美国,其台湾同学给他写了一封信,言辞古雅,文采飞扬,引经据典,意味隽永。朋友阅信时叹为观止,回信时大为踌躇,连忙翻查字典,因为连用什么样的敬语都没有把握。台湾的高中,国学是独立的一门课,并不像我们只是将其中个别篇目穿插在 语文教材 中,既不系统,又不好懂。
旧时入学开蒙,必读的初级篇目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但近百年来,国学处于一种衰微的状态。想当初,中国受到列强的凌辱,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把落后挨打归罪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五四运动是传统文化受到的第一次大波折,““””再次摧残传统文化。结果到现在,即使在我们的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中,能完整地读下来三、百、千的恐怕都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我们的国学教育到了何等地步。不习国学,不知何为弘毅,不知何为养浩然之气,不知何为自强不息。不习国学,其实就斩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国学是人生之学,国学里蕴含了太多做人的哲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极为重要。因此,在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加大国学比重,对于经历文化断层之后的传统文化复兴,有着积极而划时代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学”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现代中国人。希望这样的初衷能够通过系统有效的国学教育,使国人找到精神信仰、道德信仰的支柱,涵养孩子们的修养与品质,使学生们获得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国学励志文章篇三:上善若水
作者:严勃勃
主席在APEC欢迎晚宴前的致辞中曾说道,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新华网 11月11日)
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饮水思源、君子之交淡如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皆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据相关统计,在中国现存的文献典籍中,包含“水”的 成语 就有400余个,以“水”为题或与“水”相关的诗词歌赋更是多达数千篇。水的包容共济、 爱好 和平、坚韧顽强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
中国人如水一般包容谦逊。“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包容谦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中国人与生俱来就具有水一般包容谦逊的特质,从小接受“仁、义、礼”的儒家思想熏陶,在为人处世、 人际交往 中也恪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坚持尊重包容、同舟共济的负责人大国形象,致力于维护世界发平与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无私的援助。我们注重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同时欢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中国人像水一样爱好和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礼仪之邦。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增进民族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青史佳话。近代以来,中国经受过列强的野蛮入侵。现在,中国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和平态度,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爱好和平的国家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在中国人日常相处中,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就是热爱和平的最好诠释。
中国人似水一般坚韧顽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中国人外表谦和柔顺,实则内心坚毅刚强。中国人民在反对封建压迫,抵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苦岁月中,始终保持极强的民族忍耐力和战斗力,才取得了今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也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苦难岁月里,淬练出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新时期,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无意称霸世界,但是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得到世界绝大多数维护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所坚定支持的。
水乃生命之源、万物之灵,中国人有水的灵性、柔性,也有滴水穿石的刚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见解和独到诠释,也是中华民族包容谦逊、热爱和平、坚韧顽强性格特质的最好代表。
猜你喜欢:
1. 励志文章大全看完励志的短文
2. 比较励志经典好文
3. 这篇励志文章全部看完后,我哭了
4. 去靠近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的励志文章
5. 很经典的励志文章
6. 适合男生看的励志文
能和古代的比一比吗,造价是多少?
11月10日,APEC国宴在奥运会场馆“水立方” 举行,此次欢迎晚宴所使用的餐具,并不似以往国宴中使用的偏素色餐具,帝王黄的珐琅彩瓷在国宴主桌上异常抢眼。据此次国宴餐具主创设计师之一庄志诚介绍, 这套餐具是以《诗经》中词句“和鸾雍雍 万福攸同”寓意为主题设计,专为APEC国宴而作,“和鸾是车马上的铃铛,在设计的主体纹样中为磬纹,宝磬是礼乐之器,有祝福之意。
北京apec欢迎晚宴2014年11月10日的时候就开始,昨天是会议的最后一天。
相关文章
健康饮食网
http://www.97hc.cn